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政务信息 > 申博信息 >
芬芳美丽满枝桠 ——乐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近年来,乐亭依托本地历史人文和地域资源,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河北省教育厅专门发文,号召全省学习乐亭县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和作法。今天,本报推出《芬芳美丽满枝桠》这篇报道,带您走进乐亭,感受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遍地开花。

渤海湾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

滦河入海处,孕育出一片文化繁盛的沃土。

河海交汇处的乐亭,在雅书重教的氛围中,依托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深厚的民间文化根基和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融入培养家国情怀的德育体系,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芬芳绽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校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乐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姚清华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学习和体验中热爱并传承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滋养,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育人的精神家园

走进位于乐亭城西的李大钊纪念馆,以灰白为主基调的建筑庄严肃穆,馆内竹木苍翠,静雅宜人。正值周末,在各个景点和展厅,一些正在进行讲解的“红领巾”吸引了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您现在看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专题。1918年1月,李大钊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通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在第二展厅,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田若楚正带领游客参观。

“沉稳大方、吐字清楚、有亲和力……”在纪念馆担任4年讲解服务,田若楚获得了游客无数的赞许。笔者观察到,几个“小不点”始终追随着参观的人群,边听边记。田若楚说,这是她今年新收的几个“徒弟”。“9月份我就要上中学了,虽然学习会更紧张,但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过来讲解。”田若楚边说边招手示意“小不点”们站到前排,“大钊爷爷是我们的同乡,榜样就在我们身边!”

不仅在李大钊纪念馆。每到节假日,李大钊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英才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场馆,都活跃着一大批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他们经过招募、选拔和培训后挂牌上岗,考核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做“小老师”收“徒弟”。他们以讲述家乡先烈、英才故事的方式,把红色文化传递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不仅如此,每到“五四”“清明”“国庆”等节假日,徒步几十华里的远足活动是乐亭各初高中的必修课。“大钊同志说过,‘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春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我们用脚步丈量坚韧,用意志书写青春,不怕难,也不怕苦’,这样的经历注定会成为青少年宝贵的人生财富。”乐亭一中团委书记李泽凡说起每年的远足,兴奋与自豪之情总会溢于言表。

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课程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燕山脚下,渤海之滨。晴川沃土,丰饶雄浑。红花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神州大地遍洒马列精神……”在李大钊的出生地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村小学校本课程主题歌《我是大钊故乡人》在校园里回荡。

据了解,以“我是大钊故乡人”为主题,胡家坨镇在各个小学联合开发了以大钊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每个年级设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讲大钊故事、诵大钊诗文、唱红色歌曲、寻先烈足迹……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

耕耘美丽田园,生命与乡土根脉相连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古河乡阁楼坨幼儿园的孩子们在院内的种植区,给他们亲手种下的“蔬菜宝宝”浇水。菠菜、油菜、韭菜……尽情跳动着碧绿的生机。

为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学校把园内空闲地开发成了种植区角,由师生共同种植和管理。结合当地设施农业的特点,他们还在园里建起了一座小温室。冬天,温室里菜苗青翠,鲜花吐蕊,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我特别感谢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孩子不但自理能力强了,还知道了父母辛苦干活不容易。”大班幼儿家长王俊英说。

乐亭共有农村中小学、幼儿园120所,校园中的空闲地块均被开发成了劳动实践基地,总绿化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其中,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绿化面积超过学校占地面积的50%,劳动普及率达到了100%。县教育局教研训中心主任陈春艳介绍说,乐亭素有“冀东粮仓”“燕东天府”的美誉,农耕文化一脉相承。依托地域特点,学校将校园绿化美化、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于是便有了“接地气”的劳动实践教育。

在姜各庄镇周家营小学,操场南面成片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现在还不是校园最美的季节,你秋天再来,和我们一起过丰收节吧!”校长赵建志把按照班级划分好的地块指给笔者看,“从西到东,依次是玉米、毛豆、花生,这一大片是油葵,9月份油葵熟了的时候,金灿灿的一片,景色特别美……”

如果说耕耘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对美的发现、感悟和表达。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孩子们播种、浇水、除草、收割,在苗圃里、大树下、花丛间观察、写作、画画、游戏……在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近劳动的过程中,不管是挥汗如雨的付出,还是甘之如饴的收获,都沉淀为孩子们成长中的精神养分。

乡土,是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都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在新寨镇三村小学的一间展室,展柜中、墙壁上陈列着各色各样上千种贝壳。校长张学军介绍说,学校开发了“贝海拾趣”校本课程,学习和探究贝壳文化,还将餐桌上的贝壳垃圾制作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乐亭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依托沿海优势,包括三村小学在内的10余所学校,先后开发了以“神奇的海世界”“我家在海边”“魅力海洋”等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孩子们通过学习,认识各种海洋生物、了解舟船的发展演变和关于海洋的民间传说等,教育和引导他们从小关心海洋、热爱海洋,树立海洋生态保护的理念。而地处滦河右岸的中堡镇各小学,通过《滦河水 故乡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滦河知识、家乡名人、传统民俗引进课堂,又把活动场所拓展到校园、田野、农家、场院……孩子们编滦河柳、画滦河石、唱滦河谣、玩滦河沙,让滦河文化根植于心。

结合“红”“绿”“蓝”地域文化特色,乐亭推出“三色”校本课程,各学校组织参加县域内的“三色”文化研学活动。马各庄民俗馆、尚古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清河鸟类救助站……成为孩子们乐学乐研的好去处。孩子们在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成长的正能量。

畅游多彩艺苑,成长路上与弦歌为伴

每到初夏,乐亭城乡校园就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童心向党”中小学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在这个季节如期举行。“传统民间文化类节目呈现了逐年递增的态势。”乐亭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刘学军说,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包括职校,民间文化得到了一以贯之的普及。

乐亭是“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皮影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闻名全国的“冀东文艺三枝花”——乐亭大鼓、皮影和评剧均起源于此,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30多项。拿乐亭大鼓来说,这门乡土艺术也在学校绽开了绚丽的花朵。

踏进乐亭第一实验小学,一段由鼓板撞击和三弦弹奏组成的下课铃声便传入耳畔。孩子们在大鼓艺术长廊间穿行,在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中成长。

推门步入校外活动教室,孩子们正在欣赏乐亭大鼓《大瞎话》。该校音乐教师张剑英介绍说,乐亭大鼓进校园已有20个年头。随着国家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越来越大,自2008年起,学校开始尝试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地学习和普及这门艺术。如今,校园里弦音阵阵、鼓乐声声,形成了人人爱大鼓、唱大鼓的良好氛围。

乐亭第三实验小学的皮影校本课程,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该校皮影艺术工作坊代表河北省亮相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展演,精美的雕刻、绚丽的晕染、灵动的操耍和创新的设计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誉。

近年来,在县文化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或社团活动,城乡少年宫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把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请”进校园,地方民间艺术实现了由城到乡、城乡携手、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和地方民间艺术一起来到校园的,还有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张近平、张旭武、刘尚杰等老艺术家们来到孩子们中间,毫无保留地送上精彩的表演和精心的指导;年逾八旬的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肖云霞多次到少年宫,为大鼓班的孩子们示范各种专业唱腔;乐亭泥人市级传承人、青年艺术家董壮壮,每月数次奔波于城乡学校,教授学生泥人雕刻技艺;在中堡镇罗各庄小学,王桂海、采树德两位老艺人教授学生学习吹歌,执意不收学校一分钱……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以养成教育为途径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载体,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坚韧的意志、昂扬的风貌、不懈的追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乐亭县教育局局长张永涛说。

文化如树,根植乡土。因为传承,枝桠繁茂,绽放出芬芳满园……